7.1 避难层应设置消防电梯出口 7.1.11 疏散出口的宽度和数量应满足人员安全疏散的要求 1 7.1.16 3 平时使用的人民防空工程及其他地下工程 应采用敞开楼梯间 7.1.18 不应小于6.0m 2 候车厅等类似场所 室外楼梯主要辅助用于人员的应急逃生和消防员直接从室外进入建筑物 单层汽车库 本条规定的第一个避难层设置高度 避难间的基本性能和关键防火措施 本条规定了建筑中安全疏散距离的确定原则和基本性能要求 并避免人员错过避难层 6 7.1.4 7 在门内一侧的显著位置应设置明显的标识 不应小于10.0m 住宅建筑中直通室外地面的住宅户门的净宽度不应小于0.80m 7.1.9 应防止在楼梯间内发生火灾或火灾通过楼梯间蔓延 室内通向室外疏散楼梯的门 当采用电梯辅助人员疏散时 通向避难层的疏散楼梯应使人员在避难层处必须经过避难区上下 应具有在火灾时仅停靠特定楼层和首层的功能 并应在疏散通道 室内疏散台阶或坡道 4 7.1.7 本条规定了建筑内疏散楼梯间的平面位置要求 安全地疏散 疏散楼梯间及其前室上的开口与建筑外墙上的其他相邻开口最近边缘之间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1.0m 管道井和设备间与避难区或疏散走道连通时 7.1.9 以便为人员安全疏散和避难提供必要的停留场所 3 应在此基础上增大 公共建筑 室外疏散楼梯设置应避免倾斜角度过大 除可布置设备用房外 满足人员安全疏散和避难的要求 建筑的疏散出口数量 当住宅建筑高度不大于18m且一边设置栏杆时 每一层疏散楼梯的宽度均应依次不小于前者 疏散通道 因此 建筑高度或层数 平时使用的人民防空工程 无论汽车库是否设置自动灭火系统 其他住宅建筑室内疏散楼梯的净宽度不应小于1.1m 防火性能不应低于消防电梯的防火性能 应采取机械加压防烟措施或采用防烟楼梯间 气表 当埋深不大于10m或层数不大于2层时 导致人员的疏散时间长 6 并应采取防止燃气泄漏的防护措施 设置位置不应影响人员疏散和正常通行 建筑中的最大疏散距离应根据建筑的耐火等级 外廊 凡可能引发火灾或影响人员安全疏散的设施均不应设置在楼梯间内 住宅建筑 疏散走道 不应大于60m 使之具有良好的防烟性能 2 7.1.2 7.1.15 并应设置可开启外窗 1 各层所需疏散宽度会有所差异 4 应设置扶手栏杆分隔为宽度均不大于2.0m的区段 疏散楼梯间在地下层与地上层连接处需合理分隔 各层疏散楼梯的净宽度均不应小于其上部各层中要求疏散净宽度的最大值 能起到引导作用 避难间应靠近疏散楼梯间 应与建筑的使用功能 楼梯间应采用防火隔墙 空间高度和平面布置的要求 7.1.5 且下列场所或部位的疏散出口门应向疏散方向开启 1 除住宅建筑套内的自用楼梯外 疏散楼梯(间)在各层的平面位置不应改变或应能使人员的疏散路线保持连续 避难区的净面积应满足避难间所在区域设计避难人数避难的要求 2 对于有特殊要求者 疏散出口的明显位置设置明显的指示标志 可燃材料储藏室 疏散走道的最小净宽度和最小净高度等的基本要求 建筑中的疏散出口应分散布置 本条规定了疏散楼梯间的通用设置要求 电梯附近的明显位置应设置标示电梯用途的标志和操作说明 火灾时用于辅助人员疏散的电梯及其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疏散楼梯设置的关键性能要求 6 室内疏散楼梯间应符合下列规定 这两条规定了在发生火灾时用于辅助人员疏散的电梯的基本性能和设置要求 各层疏散楼梯的净宽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在住宅建筑的疏散楼梯间内设置可燃气体管道和可燃气体计量表时 沿人员疏散顺序使用的疏散楼梯 2 建筑的疏散和避难设施应结合区域内使用人员的特性 设置在消防电梯或疏散楼梯间前室内的非消防电梯 住宅建筑 应采取防止火势通过相邻开口蔓延的措施 1 疏散门应具备在火灾时能从室内外任何一侧开启的功能 设置在避难层内的可燃液体管道 7.1.6 在人群紧急疏散情况下不能保证安全 不允许开设除疏散门和排烟窗以外的其他开口和管道井的检查门 2 对于保证人员安全疏散与避难至关重要 4 3 平时使用的人民防空工程 除疏散门外 建筑内的普通客(货)电梯一般不具备防烟 使之具有良好的防火性能 建筑内所设置的疏散指示标志要便于人们辨认 疏散楼梯间内不应设置烧水间 楼梯周围2.0m内的墙面上不应设置其他开口 一般规定 7.1.11 疏散出口门 除通向避难层的疏散楼梯外 一个区域设置多个疏散出口时 其他要求应符合本规范有关消防电梯的规定 但应采取防止管道意外损伤发生泄漏的措施 2 甲 7.1.13 7.1.5 7.1.12 不应经过其他房间 不应小于4.5m 疏散距离 半地下建筑(室)的疏散楼梯设置要求 该电梯的性能和电梯的建筑设置均需要满足消防电梯的相关要求 房间疏散门应直接通向安全出口 1 使用人员多 疏散楼梯(间)的形式和使用人员的特点等因素确定 应在直通室外地面的楼层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00h且无开口的防火隔墙分隔 防止火焰从门内窜出而将楼梯烧坏或烟气直接作用于疏散楼梯 对于建筑的地下楼层或地下建筑 5 以及生产厂房中的生产车间和仓库建筑中的库房 变配电站等火灾危险性大的场所的正下方 多个楼层的建筑 对于建筑的地上楼层 疏散走道 主要为适应目前我国主战举高消防车的救援能力 7.1.8 与消防电梯前室合用的前室的使用面积 1 消防专线电话和应急广播 在住宅建筑的楼梯间中允许设置水表 汽车库或修车库的室内疏散楼梯应符合下列规定 未设置自动灭火系统时 室外疏散楼梯的梯段和平台均应采用不燃材料 设备管道区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3.00h的防火隔墙与避难区及其他公共区分隔 这两条规定了避难层 疏散走道 灭火器 快速疏散的 除疏散楼梯间及其前室的出入口 7.1.1 7.1.14 7.1.6 而这些与建筑的高度 除3层及3层以下建筑的室外疏散楼梯可采用难燃性材料或木结构外 疏散走道 7.1.8 防火隔间的门应为甲级防火门 疏散出口门应能在关闭后从任何一侧手动开启 避难间应符合下列规定 7.1.2 安全疏散与避难设施 快捷 外窗和送风口 公共建筑中的室内疏散楼梯的净宽度均不应小于1.1m 室外疏散楼梯的栏杆扶手高度不应小于1.10m 消防专线电话和应急广播 不应小于6.0m 地下 不允许用作疏散门 防止人群疏散时因失稳跌倒而发生踩踏等意外情况 半地下建筑或建筑的地下 因此 本规范规定的疏散出口门为设置在建筑内各房间直接通向疏散走道的门或安全出口的门 疏散出口的位置 并符合人行走时的行为习惯 避难间应采取防止火灾烟气进入或积聚的措施 建筑中控制人员出入的闸口和设置门禁系统的疏散出口门应具有在火灾时自动释放的功能 在其他建筑的防烟楼梯间前室或合用前室内 7.1.3 不同火灾危险性场所 乙 疏散走道在防火分区分隔处应设置疏散门 使之在火灾时能为人员疏散和避难提供安全保障 室外疏散楼梯的净宽度均不应小于0.80m 甲 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消火栓 疏散楼梯(间)的形式和宽度 3 应为封闭楼梯间 应为封闭楼梯间 埋深 其他地下工程的疏散楼梯间应符合下列规定 紧急情况下还可以通过阳台 疏散出口门应为平开门或在火灾时具有平开功能的门 3 位置和宽度 安全 卷帘门 修车库的疏散楼梯形式和汽车库内的最大安全疏散距离 旋转门或电动门 在疏散通道 到达着火层开展消防救援 以保证火灾时人员具有多个不同方向的疏散路径 7.1 7 4 3 4 疏散走道 不应有任何影响人员疏散的物体 高层厂房 7.1.12 火灾危险性 不同耐火等级建筑可以有所区别 而地下建筑只能通过疏散楼梯向上疏散 合理设置疏散指示标志有利于人员快速 疏散出口处 建筑高度大于32m的高层汽车库 但要避免被建筑构配件和火灾烟气遮挡 8 7.1.7 1 1 7.1.17 疏散楼梯 1 以防止非消防电梯发生火灾影响消防电梯的安全使用 避难间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00h的防火隔墙和甲级防火门与其他部位分隔 侧拉门 且人员不需使用任何工具即能容易地从内部打开 并通过设置外窗 疏散距离应满足人员安全疏散的要求 2 疏散楼梯的形式 当疏散设施不能使用时 7.1.17 地上修车库 7 疏散楼梯间是建筑内人员疏散和消防救援的主要竖向通道 以有效防止疏散人员误入地上楼层或地下楼层 1 室内疏散楼梯的净宽度不应小于1.0m 避难设施的位置和面积等 耐火等级 疏散楼梯间及其前室的门 不应大于45m 以确保人员在疏散过程中连续 公共建筑 2 5 以避免疏散门设置不合理导致人员受阻或不能安全疏散 1 电梯井在火灾时可能会成为加速火势蔓延扩大的通道 非消防电梯本身的防火性能也应符合消防电梯的要求 正上方或贴邻 丁 垃圾道及其他影响人员疏散的凸出物或障碍物 高层仓库 发电机房 4 要求分散布置 管道井和设备间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00h的防火隔墙与避难区及其他公共区分隔 避难层应符合下列规定 应采取保证人员安全避难的措施 空间高度 建筑面积 乙类生产场所 观众厅 疏散楼梯等的净宽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不应在可燃物库房 在避难间入口处的明显位置应设置标示避难间的灯光指示标识 电表 乙类物质的储存场所 疏散楼梯间内不应设置或穿过甲 5 2 在避难层进入楼梯间的入口处和疏散楼梯通向避难层的出口处 6 应符合本规范第7.1.10条的规定 疏散门不应正对梯段 这两条规定了建筑内疏散出口 电梯间或防烟楼梯间的前室或合用前室的门等 室外疏散楼梯应符合下列规定 避难区的净面积应满足该避难层与上一避难层之间所有楼层的全部使用人数避难的要求 避难区应至少有一边水平投影位于同一侧的消防车登高操作场地范围内 数量和宽度 在楼梯的各楼层入口处均应设置明显的标识 避难层不应用于其他用途 本条规定了建筑安全疏散与避难设施的基本功能和性能要求 包括疏散楼梯间 这两条规定了疏散门的形式和基本性能要求 7.1.1 8 可以保证通行宽度不至过宽 疏散距离的确定既要考虑人员疏散的安全 锅炉房 建筑高度大于100m的工业与民用建筑应设置避难层 应设置避难层 人员密度 为避免在疏散时由于人群拥挤而压紧内开门扇使门无法开启 高层厂房 不能用于火灾时的人员疏散 也要兼顾建筑功能 一般规定 可燃或助燃气体的管道 7.1.10 这两条规定了汽车库 且第一个避难层的楼面至消防车登高操作场地地面的高度不应大于50m 可燃气体管道等 3 2 楼梯过窄或栏杆扶手过低导致不安全 从楼层的安全出口开始至楼梯间再到下一层(或上一层)楼梯间 人员特性等相适应 均不应大于60m 房间的大小及内部布置 应设置防火隔间 安全疏散与避难设施 2 以满足人员安全疏散和消防救援的需要 5 其他建筑的疏散楼梯间及其前室内不应设置可燃或助燃气体管道 戊类仓库首层靠墙外侧的推拉门或卷帘门可用于疏散门外 避难间内不应敷设或穿过输送可燃液体 避难间兼作其他用途时 除住宅的户门可不受限制外 2 当距离不符合要求时 第7.1.4条规定的各类设施的宽度均为最小净宽度 疏散楼梯间及其前室或合用前室内的墙上不应设置其他门 在消防电梯前室内设置非消防电梯时 各层疏散楼梯的净宽度均不应小于其下部各层中要求疏散净宽度的最大值 建筑各层的用途和使用人数均可能各不相同 净宽度大于4.0m的疏散楼梯 防火 防烟楼梯间前室的使用面积 营业厅 应为防烟楼梯间 其他建筑中使用人数大于60人的房间或每樘门的平均疏散人数大于30人的房间 高层仓库 2 层数或一个防火分区 半地下汽车库 3 防水性能 机械加压送风系统等 7.1.4 7.1.13 以确保人员疏散过程中不会发生拥堵而延误安全疏散时间 房间内任一点至房间疏散门的疏散距离 无论位于地上还是地下 应为封闭楼梯间 设置自动灭火系统时 平面布置和疏散规划和上述因素合理确定 避难间内应设置消防软管卷盘 不应减少楼梯平台或疏散走道的有效净宽度 7 除住宅建筑受平面布置限制需要将电缆井和管道井的检查门设置在前室或合用前室内外 除外窗和疏散门外 汽车库内任一点至最近人员安全出口的疏散距离应符合下列规定 影响人员疏散 7.1.16 半地下室应根据其竖向疏散高度确定疏散楼梯间的防火防烟性能 本条的房间不包括具有2个及以上安全出口的展览厅 室内空间高度和火灾荷载等关系密切 1 建筑高度不大于32m的汽车库 地下 倾斜角度不应大于45° 不应因平时的管理和限制导致疏散门无法在火灾时开启 2 开向疏散楼梯(间)或疏散走道的门在完全开启时 在疏散楼梯等的中间加设中间扶手且设置栏杆扶手 本条规定了地下 首层疏散外门 建筑的地下或半地下室 7.1.14 7.1.10 丙类液体管道 平时使用的人民防空工程及其他地下工程 耐火楼板等与相邻区域分隔 本条规定了建筑内疏散出口 本条规定了建筑室外疏散楼梯的基本设置要求 疏散出口的净高度均不应小于2.1m 均应在明显位置设置标示避难层和楼层位置的灯光指示标识 7.1.3 要求担负疏散人数较多的疏散门应向疏散方向开启 应为防烟楼梯间 建筑高度大于100m的建筑 消防软管卷盘 平时使用的人民防空工程中的公共场所 不应大于建筑中位于袋形走道两侧或尽端房间的疏散门至最近安全出口的最大允许疏散距离 3 开敞办公区 7.1.15 其他汽车库 疏散楼梯间和避难区域的防火防烟性能等 包括帘中门 竖向疏散距离长 位于建筑首层的汽车库 自然通风条件不符合防烟要求的封闭楼梯间 畅通 火灾危险性 4 设备管道区 除设置在丙 7.1.18 当埋深大于10m或层数不小于3层时 2 并应设置可开启外窗 灭火器 疏散走道 疏散楼梯间及其前室与其他部位的防火分隔不应使用卷帘 疏散出口门 屋面或外墙开口等处逃生 地下楼层的疏散楼梯间与地上楼层的疏散楼梯间 住宅建筑疏散楼梯间前室或合用前室内的管道井检查门外 窗等开口 可燃或助燃气体管道应集中布置 避难间不应设置其他开口 对于地上建筑 避难区应采取防止火灾烟气进入或积聚的措施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