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规范
如制冷机组的水过滤器 台风等灾害性气候到来之前进行防护检查及过后的检查维修 夏季不应过低 应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太阳能集热系统过热 2 夏季不得低于设计值2℃ 从业人员专业知识基础差 本条规定是为保证太阳能集热系统的安全运行 可参照ISO 暖通空调实际运行时 以及损坏密封材料和保温层等 7 各末端用户的流量和实际需求相匹配 公共建筑运行期间室内设定温度 雷雨季节到来之前应对太阳能集热系统防雷设施的安全性进行检查 节约能源 冬季不得高于设计值2℃ 同时会降低输配系统的流量调节功能 实现按需供冷 并且由于箱体温度过高而发生变形会造成玻璃破裂 地下水抽水量 中 保持清洁状态 应根据实际冷热负荷变化制定调节供冷供热量的运行方案及操作规程 具体办法由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制定 对自控设备和控制系统的定期维护 7.1.7 对排风能量回收系统 回灌量及其水质进行定期监测 集热器及光伏组件表面应保持清洁 本款强调了在雷雨季节到来之前 是我国建筑节能的重要发展方向 当室内外空气的温差或晗差高于临界值时启用回收功能 7.1.11 脱落现象时 造成局部区域出现过冷或过热现象 制定并实施节能计划和节能技术措施 在运行管理过程中 对外保温系统 能耗增加 排风能量回收是一项有效节能措施 应检查防冻措施 避免不必要的能源浪费 避免损毁现象进一步恶化 继而制定合理的运行控制策略和节能运行方案 以减少冷源运行时间 油过滤器 办公楼在非上班时间(夜间或周末)人员很少 提高机组的实际运行效率 对于带旁通功能排风能量回收系统 运行管理 7.1.11 应根据实际人数对风量进行控制 减少过滤装置前后压差值可有效降低系统能源消耗 风机 建筑的运行与维护应建立节能管理制度及设备系统节能运行操作规程 水泵前端的除污器 应根据实际室内外空气参数 是保证其高效运行的前提 太阳能集热系统停止运行时 建筑节能及相关设备与系统维护应符合下列规定 必须进行水力平衡调试 使得各机组的负荷率经常保持在50%以上 且人员密度变化大 当不满足要求时 换热器及蒸发器 水泵和冷却塔等设备的过滤装置 破损 处于闷晒条件下的集热器 7.1.3 7.1.1 23331等相关标准管理体系 因此 采取相应措施 在非使用时间内应降低空调运行温湿度和新风控制标准或停止运行空调系统 新风需求大 同时 1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及现行国家标准《能源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GB/T 建筑实际冷热负荷随季节和使用情况而变化 暖通空调系统运行中 故应根据系统负荷变化 空调系统的其他部件以及管路的检查 变送器 制定合理的运行策略是实现建筑节能运行的前提 7.1.8 目前我国建筑运行管理普遍存在相关管理制度缺失 对作息时间固定的建筑 保持表面清洁是系统效率的重要保证 应符合下列规定 7.1.9 水力失调是目前暖通空调系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仍会导致冷热不均现象的出现以及更大程度的能源浪费 ”《民用建筑节能条例》第三十一条中提到“……应当建立健全民用建筑节能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 会增加风机的输配能耗 7.1.1 简单地采取提高水泵扬程或风压的做法 对新风量及机组运行参数进行调节 运行与维护 合理的室内温度设定对节能具有较好的效果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第三十七条“使用空调供暖 对可再生能源与常规能源结合的复合式能源系统 排除故障后再移去等 保证系统安全运行 避免出现由于室内人员数量多于设计值而新风量不足的状况 确保绝热设施完好 并应在暴雨 在保证室内环境舒适的前提下节约能源 7.1.9 3 应进行修复 太阳能集热器是太阳能集热系统最主要的部件 供暖 应对设备及管道绝热设施定期进行维护和检查 维护” 否则将出现水力失调 本款强调进入冬季之前 建筑外围护结构应定期进行检查 也关系到地下水地源热泵的正常运行 考虑到空气污染等问题影响太阳能集热器的高效运行 风系统的风量和实际需求不匹配 反之则启用旁通功能 设备及管道绝热设施是减少能量浪费的重要保障 系统的运行能耗增加 3 降低能源消耗 即达到了水力平衡 因此 即通过空调系统的平均能效和能量回收装置自身的性能参数来计算适宜启用回收功能的室内外空气的临界温差(对于显热式装置)或晗差(对于全热式装置) 如在集热器上加盖遮挡物 如保温破损或隔汽层不严会严重影响保温性能 运行与维护 制冷的公共建筑应当实行室内温度控制制度 应根据实际需求制定新风量调节方案及操作规程 当系统出现水力失调现象时 现场可通过集水器各主支管的回水温度一致性判断水力平衡情况 并落实在操作规程中 冷媒过滤器及干燥过滤器 但排风能量回收系统在回收能量的同时 因此有效降低建筑的实际运行能耗是建筑节能的最终目标 调节器和执行器等基本元件进行日常维护保养 每年应对集热器检查至少一次 甚至引发安全风险 7.1.3 1 制冷机组 造成系统热量损失增大 通常60%~100%负荷率为冷水机组的高效率区 对节约能源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商场等 2 脱落现象时 做好与节能相关的设备和自控系统的定期维护 太阳能集热器运行管理的要点是避免集热器的空晒运行 并达到降低能耗的目的 加强节能管理 根据实际负荷情况 7.1.2 7.1.4 空调机组 因此 对建筑用能系统进行监测 要求建筑运行管理单位制定过渡季节能运行方案 并落实在操作规程中 应该优先使用可再生能源系统 过滤器 过渡季节可根据实际情况尽可能利用室外新风进行供冷 性能正常 可以在夏季提高空调设定温度 水系统和风系统各分支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达到节能运行的目标 要求建筑运行管理单位根据实际负荷变化情况制定节能运行方案 ISO 经常出现和设计值不符的情况 为了更好地控制人员的行为节能和管理节能 保证设备及系统高效运行 应进行防冻系统的检查 7.1.2 当出现渗漏 14001环境管理体系 避免能源浪费 以避免太阳能集热系统因过热而发生空晒和闷晒现象 需要根据室内外空气状态明确节能运行工作区间 7.1.7 1 换热表面等影响设备及系统能效的设备和部件定期进行检查和清洗 冷却塔的过滤装置或布水器等 太阳能集热系统冬季运行前 因此通过制定合理的管理制度和节能运行操作规程 应进行系统平衡调试 OHSAS 保证暖通空调系统的水力平衡和风量平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第四十条“国家鼓励在新建建筑和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中使用新型墙体材料等节能建筑材料和节能设备 9001质量管理体系 需要强调的是 优化运行方案并落实在操作规程中 检测 对供冷供热系统 高效空气过滤器 7.1.5 应按节能要求对排风能量回收装置 7.1.10 缺乏专业技术培训等问题 并应按工况变化调整控制模式和设定参数 应定期进行检查 直接影响机组及系统效率 有破损或失效的绝热设施应及时进行修补或更换 7.1.4 集中空调系统应根据实际运行状况制定过渡季节能运行方案及操作规程 地热能等资源参数变化情况 是保证设备正常 7.1.6 排风能量回收装置 太阳能集热器和光伏组件的表面积灰等因素会导致系统集热量或发电量减低 由于换热装置阻力的存在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第二十四条“用能单位应当按照合理用能的原则 必要时更换过滤材料 空调机组或风机系统的初 外墙内表面不结露 50364相关要求 由于水力失调导致水系统的水量 甚至停止供冷或供热 影剧院 定期监测可以掌握地源热泵系统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 回灌量和水质是关系到地下水环境保护和人民生活健康的关键参数 因此并非总是节能的 反之则应切换至旁通功能 在运行阶段通常采用简化的控制方法 具体做法可参照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太阳能热水系统应用技术标准》GB 系统运行维护人员应在日常的工作中经常监视太阳能集热系统的温度变化 必须严格控制室内设定温度 屋面 应定期检查 运行管理 ”可再生能源利用 7.1 目的在于保障节能控制系统正常工作 门窗可正常开启且关闭严密等都是对外围护结构的基本要求 因此对于可再生能源与常规能源结合的复合式能源系统 有利于冷水机组节能运行 运行能耗在建筑物全生命周期中占比最大 过滤器 新风量过多而出现能源浪费的情况 1 积垢 当外墙外保温系统出现渗漏 太阳能集热系统检查和维护 应对抽水量 定期进行清洗 地下水地源热泵系统投入运行后 必须及时修复 外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将直接影响建筑的冷热负荷 应每年检查集热器表面 有利于保障安全运行 合理地控制机组的开启台数 ”要求公共建筑运行阶段的室内温度冬季不应过高 对设备机组运行方式进行调节 保养 7.1.10 并落实在操作规程中 具体可按现行行业标准《公共建筑节能检测标准》JGJ/T 冷凝器换热表面等积尘 对环境安全和系统节能具有重要意义 对太阳能集热系统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 导致系统大流量小温差运行 节约能源 7.1 以及太阳能 应定期清洗 因此 避免因不合理的使用而增大能耗 7 应根据实际运行状况制定实现全年可再生能源优先利用的运行方案及操作规程 应对自动控制系统的传感器 防冻检查既包括太阳能集热系统的防冻措施检查 也包括对太阳能热水 应对太阳能集热系统防雷设施进行检查 运行维护管理单位在制定相关管理制度时 如会议室 了解系统运行状态 清理 2 尤其是对于真空管型集热器 当由于能量回收而节省的能耗大于由于换热装置阻力的存在而增加的能耗时 或者室内人员数量过少 3 由于吸热板温度过高会损坏吸热涂层 高效运行的前提条件 以减少供冷供热量 对人员密集的区域 具体检查内容应按《建筑电气与智能化通用规范》的相关要求执行 该措施可通过人为修改温控器实际可设定温度范围的方式来实现 7.1.8 应切换至回收功能 应监测和评估水力平衡和风量平衡状况 也要避免因集热工质不流动而引起的闷晒 安装和使用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利用系统 实现全年可再生能源优先利用 制定能量回收装置节能运行方案及操作规程 在冬季降低供热温度 7.1.5 177的相关规定执行 7.1.6 对人员密集区域 破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