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规范
均规定为穿导管敷设 由于规定的是最小值 观察检查并用尺量检查 检查方法 导管穿越外墙时应设置防水套管 观察检查并用尺量检查 管口密封有两层含义 当直埋于地下时 接口应牢固密封 带有可调节悬吊高度螺纹的一种固定支架 12.2 外壁可不防腐处理外 器具连接时 第4款按每个检验批的导管固定点总数抽查10% 而线路端部明确规定设置刚性的固定支架 位于室外及潮湿场所的应按设计要求做处理 检查数量 既保护导管又不影响建筑物质量 管口设在盒 12.2.6 维修更新的周期短 可弯曲金属导管或柔性导管与刚性导管或电气设备 导管表面埋设深度与建筑物 其埋设深度是由设计根据所处位置的抗压条件和冻土层厚度而决定的 电缆后应做密封处理 第1部分 台 器具 沿建筑物 吊顶内的配管大量采用此类吊架 查阅隐蔽工程检查记录 管内穿线时线路摆动不稳易发生安全事故 建筑电气工程的室外部分与主体建筑的电气工程往往是紧密相连的 一般项目 外壁均应做防腐处理 并作出防护试验的细则规定 按每个检验批的导管弯头总数抽查10% 按每个检验批的落地式柜 12.2.9 影响运行安全 太深不利于与盒 对建筑景观照明的需要 管与盒(箱)等器件采用插入法连接时 不应大于1m 其弯曲半径不宜小于管外径的10倍 检查方法 宜敷设在热水管 检查方法 是为了穿线缆时不发生管子移位脱落现象 便于施工 除设计要求外 20041.1-2015规定 与原有类同规范数值是相同的 且各不得少于1处 检查数量 导管的管口在穿入绝缘导线 检查数量 导管支架应安装牢固 较难处理 第3款全数检查 检查数量 导管弯曲半径值规定太大 其弯曲半径均不应小于管外径的10倍 也会影响工程使用寿命 明配的电气导管应符合下列规定 观察检查并用尺量检查 对于暗配的导管 盘等边缘150mm~500mm范围内应设有固定管卡 2 且各不得少于1个弯头 埋设于混凝土内的导管的弯曲半径不宜小于管外径的6倍 第1款 在某些潮湿场所(如实验室等) 所以楼板内的弯曲半径值可尽量做大 刚性导管经柔性导管与电气设备 不能与工厂或长途输电的电缆一样采用直埋敷设 质量好 台 地下和混凝土内返工难度大 防液覆盖层应完整无损 无明显扭曲 可弯曲金属导管及柔性导管敷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粘接可方便与设备器具间的连接 4 误用后将影响工程质量 导管与其他管道应保持一定距离 在建筑电气工程中 不致使导线穿不过而造成开凿返工 为安全考虑 由此可以认为 导管支架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埋设深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且各不得少于1根(处) 除设计要求外 导管应排列整齐 不是做不到 通用要求》GB/T 因此施工时应符合设计要求 3 1 12.2.3 第5款按每个检验批的导管连接点或导管总数抽查10% 盘的基础面50mm~80mm 防液型可弯曲金属导管或柔性导管的连接处应密封良好 台 并应设置防晃支架 是为了运行安全 1 4 12.2 箱内下部电气设备的接线 一定程度上节约了投入成本 弯头中点或柜 有时剔槽太深会影响墙体等建筑物的质量 第4款全数检查 箱内或导管端部设置防水弯 观察检查并用尺量检查 查阅隐蔽工程检查记录 并应覆盖不同规格和不同敷设方式的导管 检查数量 吊架是指用小直径圆钢 防晃支架的位置宜在线路的中部 箱 12.2.5 更适宜用胶合剂粘接 进入配电(控制)柜 12.2.4 12.2.4 会影响导线或电缆的上部出线和柜 2 规定值比其他情况均较大的原因是为了更方便穿线 构筑物表面的距离不应小于15mm 钢导管的防护能力分为4个等级 管口太高也不合适 钢导管的壁厚应大于2mm 管口应平整光滑 塑料导管敷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12.2.9 室外配管不应敞口垂直向上主要是防止雨水入侵管内 敷设的位置也很难避免车辆和人流的干扰 不能达到预期功能要求 检查方法 在实践中证明是可行的 第2款 金属支架应进行防腐 1 2 直埋于地下或楼板内的刚性塑料导管 观察检查并用尺量检查 检查数量 台 其弯曲半径不宜小于管外径的4倍 箱内的导管管口 管卡间的最大距离 电缆导管的弯曲半径不应小于电缆最小允许弯曲半径 对外壁防腐的争论不大 检查方法 1 查阅隐蔽工程检查记录 1 管与管 主要是工艺较麻烦 12.2.8 按每个检验批各种敷设形式的总数抽查20% 连接处结合面应涂专用胶合剂 盘总数抽查10% 本规范将地下和混凝土中的弯曲半径值区分开来 也是为了使电气线路有足够的机械强度 箱连接 台 检查方法 12.2.2 且各不得少于1处 埋设在墙内或混凝土内的塑料导管应采用中型及以上的导管 箱连接 且各不得少于1处 检查数量 使用寿命不长 2 按每个检验批的配管回路数量抽查10% 钢导管或刚性塑料导管跨越建筑物变形缝处应设置补偿装置 可敷设在其上面 不能将柔性导管用作线路的敷设 4 人来车往接触频繁 所以埋设深度恰当 柔性导管的长度在动力工程中不宜大于0.8m 二是最大限度地减少管内凝露 4 2 中间直线段固定管卡间的最大距离应符合表12.2.6的规定 查阅隐蔽工程检查记录 不管什么场所选用何种等级 观察检查和手感检查 3 且各不得少于1处 其余按每个检验批的接头或导管数量各抽查10% 则竖向沿墙导管引入楼板时在墙根处导管会裸露在外 相互间的最小距离宜符合本规范附录G的规定 12.2.1 当可弯曲金属导管有可能受重物压力或明显机械撞击时 观察检查并用尺量检查 第2款 仅在刚性导管不能准确配入电气设备器具时做过渡导管用 当设计无要求时 还会使建筑物表面有裂纹 应按设计要求装设温度补偿装置 2 蒸气管的下面 检查方法 3 外壁要作油漆处理 是为防止雨水侵入 箱 也避免室外积水或室内外地面清扫冲洗时水流流入管内 以减缓内壁锈蚀现象 并应覆盖不同的敷设场所及不同规格的导管 非镀锌钢导管应做防护(防腐) 管卡与设备 主要考虑到现在建筑物楼板均为现浇 在穿出地面或楼板易受机械损伤的一段应采取保护措施 管端等边缘的距离应小于0.3m 4 检查数量 类同规范规定埋设于地下或混凝土内的导管 明配管要合理设置固定点 一般项目 接线或过渡盒(箱)分明配和暗配两类 非镀锌钢导管的防腐 由此产生了新的问题 导管管口应在盒 且不得热加工开孔 可弯曲金属导管和金属柔性导管不应做保护导体的接续导体 弯曲半径越小 1 影响装修和日后使用效果 刚性绝缘导管可以螺纹连接 当两个接线盒间只有一个弯曲时 器具间的连接应采用专用接头 且动力工程和照明工程所用的场合不同 防腐和抗机械冲击强度及使用年限也不同 穿线时拉力越大 观察检查并查阅隐蔽工程检查记录 明配的金属 导管与热水管 钢导管的锈蚀会印显在墙面上 箱和建筑物内 第1款 导管的管口不应敞口垂直向上 12.2.6 导管的弯曲半径应符合下列规定 如庭院布置的需要 导管的弯曲半径的数值是经验数据 检查方法 第2款~第4款按每个检验批的支吊架总数抽查10% 在照明工程中不宜大于1.2m 则应按设计要求进行配管埋设 一是防止异物进入 1 且不得少于1台 5 在距终端 且应做好防水处理 故需设置刚度较大的防晃支架 限制使用 2 表12.2.6 且不得少于1个回路 但由于构造原因 安装牢固 规定的允许长度有所不同 但当设计有特殊要求时(如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电气线路配管) 太浅同样不利于与盒 受到外力扰动易发生晃动 内壁防腐因为管径小 建筑电气施工中 12.2.3 按每个检验批的导管固定点或盒(箱)的总数各抽查20% 所以要限制其长度 其所列数据与相关设计规范是一致的 当导管采用金属吊架固定时 12.2.1 应采取保护措施 第2款全数检查 3 绝缘层被管壁磨损越严重 在距离盒(箱) 查阅隐蔽工程检查记录 第4款按每个检验批的导管总数抽查10% 非金属柔性导管固定点间距应均匀 明配导管的弯曲半径不宜小于管外径的6倍 管口应高出柜 弯头中点 且各不得少于1处并应能覆盖不同的导管和不同的固定部位 分支处或端部0.3m~0.5m处应设置固定支架 建筑物一侧的导管管口应设在建筑物内 其余场所敷设的钢导管内 明配管采用的接线或过渡盒(箱)应选用明装盒(箱) 核查材料合格证明文件和材料进场验收记录 其构造是不同的 检查方法 导管敷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效率高 否则仅认为导管内 暗配管要有一定的埋设深度 是设计要明确的 箱 12.2.5 而混凝土内改为导管外径的6倍 构筑物表面和在支架上敷设的刚性塑料导管 3 根据现行国家标准《电气安装用导管系统 电缆最小允许弯曲半径应符合本规范表11.1.2的规定 当有困难时 对于埋地敷设的钢导管 设计中考虑的原则也不一样 圆钢直径不得小于8mm 受到冲击(如轻度地震)仍安全可靠地保持使用功能 除埋设于混凝土内的钢导管内壁应防腐处理 12.2.8 这都能使导管的防腐和导线的绝缘处于良好状态 12.2.2 室内导管管口高出基础面的目的是防止尘埃等异物进入管子 且各不得少于1处 薄壁的钢导管直埋于土壤内很易腐蚀 室外导管敷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12.2.7 固定点间距均匀 第1款全数检查 第3款 3 承力建筑钢结构构件上不得熔焊导管支架 蒸气管平行敷设时 3 由箱式变电所或落地式配电箱引向建筑物的导管 当箱底无封板时 观察检查并用尺量检查 检查数量 12.2.7 地下仍规定为导管外径的10倍 还会影响结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