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率高 带有可调节悬吊高度螺纹的一种固定支架 柔性导管的长度在动力工程中不宜大于0.8m 其埋设深度是由设计根据所处位置的抗压条件和冻土层厚度而决定的 防液型可弯曲金属导管或柔性导管的连接处应密封良好 当导管采用金属吊架固定时 箱连接 除设计要求外 如庭院布置的需要 查阅隐蔽工程检查记录 4 会影响导线或电缆的上部出线和柜 2 台 由此产生了新的问题 且不得少于1个回路 也避免室外积水或室内外地面清扫冲洗时水流流入管内 检查数量 一定程度上节约了投入成本 一般项目 查阅隐蔽工程检查记录 且各不得少于1处 器具间的连接应采用专用接头 内壁防腐因为管径小 12.2.8 且各不得少于1处 而线路端部明确规定设置刚性的固定支架 这都能使导管的防腐和导线的绝缘处于良好状态 导管的弯曲半径应符合下列规定 本规范将地下和混凝土中的弯曲半径值区分开来 吊顶内的配管大量采用此类吊架 箱 并应设置防晃支架 在某些潮湿场所(如实验室等) 其弯曲半径不宜小于管外径的4倍 观察检查并用尺量检查 对建筑景观照明的需要 使用寿命不长 外壁均应做防腐处理 导管与热水管 金属支架应进行防腐 5 在距离盒(箱) 不管什么场所选用何种等级 对于暗配的导管 12.2.7 弯头中点 3 盘总数抽查10% 观察检查和手感检查 建筑电气施工中 既保护导管又不影响建筑物质量 12.2.8 人来车往接触频繁 按每个检验批的导管弯头总数抽查10% 器具 其构造是不同的 导管敷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主要考虑到现在建筑物楼板均为现浇 影响运行安全 承力建筑钢结构构件上不得熔焊导管支架 非镀锌钢导管的防腐 按每个检验批的导管固定点或盒(箱)的总数各抽查20% 检查方法 均规定为穿导管敷设 检查数量 明配管要合理设置固定点 质量好 第2款~第4款按每个检验批的支吊架总数抽查10% 导管应排列整齐 3 暗配管要有一定的埋设深度 导管的管口不应敞口垂直向上 管内穿线时线路摆动不稳易发生安全事故 导管支架应安装牢固 电缆导管的弯曲半径不应小于电缆最小允许弯曲半径 且动力工程和照明工程所用的场合不同 12.2.4 以减缓内壁锈蚀现象 管口应高出柜 12.2.2 箱 埋设于混凝土内的导管的弯曲半径不宜小于管外径的6倍 刚性绝缘导管可以螺纹连接 2 所以要限制其长度 2 检查方法 第1部分 是为了穿线缆时不发生管子移位脱落现象 2 则应按设计要求进行配管埋设 12.2.9 是为了运行安全 由箱式变电所或落地式配电箱引向建筑物的导管 12.2.3 进入配电(控制)柜 第1款 吊架是指用小直径圆钢 导管管口应在盒 分支处或端部0.3m~0.5m处应设置固定支架 1 直埋于地下或楼板内的刚性塑料导管 当设计无要求时 4 当直埋于地下时 不是做不到 室外导管敷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导管支架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影响装修和日后使用效果 检查方法 观察检查并用尺量检查 蒸气管平行敷设时 根据现行国家标准《电气安装用导管系统 导管弯曲半径值规定太大 12.2.6 不能与工厂或长途输电的电缆一样采用直埋敷设 室内导管管口高出基础面的目的是防止尘埃等异物进入管子 当两个接线盒间只有一个弯曲时 塑料导管敷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第1款 位于室外及潮湿场所的应按设计要求做处理 且不得少于1台 弯曲半径越小 也是为了使电气线路有足够的机械强度 观察检查并用尺量检查 除设计要求外 表12.2.6 1 受到冲击(如轻度地震)仍安全可靠地保持使用功能 通用要求》GB/T 电缆最小允许弯曲半径应符合本规范表11.1.2的规定 埋设在墙内或混凝土内的塑料导管应采用中型及以上的导管 薄壁的钢导管直埋于土壤内很易腐蚀 是设计要明确的 无明显扭曲 蒸气管的下面 受到外力扰动易发生晃动 20041.1-2015规定 且应做好防水处理 且各不得少于1处并应能覆盖不同的导管和不同的固定部位 台 4 其余场所敷设的钢导管内 否则仅认为导管内 且各不得少于1处 第1款全数检查 并作出防护试验的细则规定 相互间的最小距离宜符合本规范附录G的规定 观察检查并查阅隐蔽工程检查记录 检查方法 除埋设于混凝土内的钢导管内壁应防腐处理 12.2.3 器具连接时 检查方法 由于规定的是最小值 4 接口应牢固密封 防液覆盖层应完整无损 则竖向沿墙导管引入楼板时在墙根处导管会裸露在外 2 对于埋地敷设的钢导管 观察检查并用尺量检查 弯头中点或柜 非金属柔性导管固定点间距应均匀 还会影响结构安全 不能达到预期功能要求 按每个检验批的落地式柜 12.2 1 观察检查并用尺量检查 第3款 第2款 12.2.5 管卡与设备 第5款按每个检验批的导管连接点或导管总数抽查10% 与原有类同规范数值是相同的 是为防止雨水侵入 箱连接 地下和混凝土内返工难度大 检查方法 12.2.4 维修更新的周期短 第2款 还会使建筑物表面有裂纹 且各不得少于1处 箱 连接处结合面应涂专用胶合剂 在照明工程中不宜大于1.2m 管与盒(箱)等器件采用插入法连接时 观察检查并用尺量检查 有时剔槽太深会影响墙体等建筑物的质量 1 一般项目 限制使用 检查数量 且各不得少于1处 应采取保护措施 一是防止异物进入 3 导管的弯曲半径的数值是经验数据 但当设计有特殊要求时(如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电气线路配管) 台 也会影响工程使用寿命 3 构筑物表面的距离不应小于15mm 在实践中证明是可行的 沿建筑物 1 管口密封有两层含义 其弯曲半径不宜小于管外径的10倍 地下仍规定为导管外径的10倍 检查数量 第3款全数检查 太深不利于与盒 外壁要作油漆处理 箱内或导管端部设置防水弯 更适宜用胶合剂粘接 2 外壁可不防腐处理外 设计中考虑的原则也不一样 故需设置刚度较大的防晃支架 且各不得少于1个弯头 检查数量 箱内的导管管口 12.2.2 但由于构造原因 便于施工 盘的基础面50mm~80mm 钢导管或刚性塑料导管跨越建筑物变形缝处应设置补偿装置 管口设在盒 管与管 按每个检验批各种敷设形式的总数抽查20% 盘等边缘150mm~500mm范围内应设有固定管卡 明配的电气导管应符合下列规定 明配导管的弯曲半径不宜小于管外径的6倍 宜敷设在热水管 钢导管的防护能力分为4个等级 12.2.5 检查数量 可弯曲金属导管及柔性导管敷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二是最大限度地减少管内凝露 12.2.9 按每个检验批的配管回路数量抽查10% 可弯曲金属导管或柔性导管与刚性导管或电气设备 检查方法 第4款全数检查 因此施工时应符合设计要求 箱内下部电气设备的接线 所以埋设深度恰当 观察检查并用尺量检查 台 不应大于1m 绝缘层被管壁磨损越严重 太浅同样不利于与盒 并应覆盖不同的敷设场所及不同规格的导管 防晃支架的位置宜在线路的中部 核查材料合格证明文件和材料进场验收记录 对外壁防腐的争论不大 不致使导线穿不过而造成开凿返工 固定点间距均匀 箱和建筑物内 检查数量 规定值比其他情况均较大的原因是为了更方便穿线 检查数量 电缆后应做密封处理 导管与其他管道应保持一定距离 3 导管穿越外墙时应设置防水套管 其弯曲半径均不应小于管外径的10倍 检查方法 敷设的位置也很难避免车辆和人流的干扰 且不得热加工开孔 安装牢固 类同规范规定埋设于地下或混凝土内的导管 管卡间的最大距离 当可弯曲金属导管有可能受重物压力或明显机械撞击时 不能将柔性导管用作线路的敷设 检查方法 2 圆钢直径不得小于8mm 仅在刚性导管不能准确配入电气设备器具时做过渡导管用 台 查阅隐蔽工程检查记录 第4款按每个检验批的导管总数抽查10% 可敷设在其上面 较难处理 钢导管的壁厚应大于2mm 所以楼板内的弯曲半径值可尽量做大 刚性导管经柔性导管与电气设备 导管表面埋设深度与建筑物 建筑物一侧的导管管口应设在建筑物内 而混凝土内改为导管外径的6倍 12.2.7 3 在穿出地面或楼板易受机械损伤的一段应采取保护措施 查阅隐蔽工程检查记录 穿线时拉力越大 导管的管口在穿入绝缘导线 主要是工艺较麻烦 可弯曲金属导管和金属柔性导管不应做保护导体的接续导体 明配管采用的接线或过渡盒(箱)应选用明装盒(箱) 明配的金属 钢导管的锈蚀会印显在墙面上 其余按每个检验批的接头或导管数量各抽查10% 12.2.1 非镀锌钢导管应做防护(防腐) 第2款全数检查 粘接可方便与设备器具间的连接 在距终端 建筑电气工程的室外部分与主体建筑的电气工程往往是紧密相连的 接线或过渡盒(箱)分明配和暗配两类 管端等边缘的距离应小于0.3m 3 查阅隐蔽工程检查记录 4 为安全考虑 其所列数据与相关设计规范是一致的 室外配管不应敞口垂直向上主要是防止雨水入侵管内 1 当箱底无封板时 管口应平整光滑 1 应按设计要求装设温度补偿装置 并应覆盖不同规格和不同敷设方式的导管 规定的允许长度有所不同 第4款按每个检验批的导管固定点总数抽查10% 构筑物表面和在支架上敷设的刚性塑料导管 防腐和抗机械冲击强度及使用年限也不同 误用后将影响工程质量 在建筑电气工程中 12.2 中间直线段固定管卡间的最大距离应符合表12.2.6的规定 埋设深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检查数量 且各不得少于1根(处) 12.2.6 管口太高也不合适 当有困难时 由此可以认为 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