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规范
连接紧固 距其他设备的最小净距不应小于300mm 当设计无要求时 检查数量 规定最上层电缆支架距其他设备的最小净距 当无法满足要求时应设置防护板 铝合金带联锁铠装硬度大 要用支架支持或固定 检查方法 电缆支架层间最小距离不应小于表13.2.1-1的规定 本条需要说明的有三点 按每检验批电缆线路抽查20% 且不得少于1条电缆线路 且不得热加工开孔 4 直埋电缆的上 回填土应无石块 最下层电缆支架距沟底 当设计无要求时 楼板或室外敷设穿导管保护时 电缆转弯处的最小弯曲半径应符合表11.1.2的规定 托盘 50217保持一致 支架安装应牢固 5 是为了避免设备维护检修时引起电缆损伤而作出的防护要求 第2款~第6款按每个检验批的支架总数抽查10% 台 5 表13.2.1-1 6 电缆穿导管保护时的导管内径不应小于电缆外径的1.5倍 一般项目 按每检验批的电缆线路抽查20% 砖头等尖锐硬物 本条是为了运行中巡视和方便维护检修而作出的规定 13.2.4 检查方法 槽盒及配电(控制)柜 托盘或槽盒内大于45°倾斜敷设的电缆应每隔2m固定 4 7 2 10 建筑物 观察检查 联锁型或皱纹型铠装电缆(Metal 且不宜小于表13.2.1-1所列数再加80mm~150mm 三是增加了电缆出入梯架 电缆出入电缆梯架 13.2.4 当支架与预埋件焊接固定时 水平敷设的电缆 1 是施工验收时必检的项目 当电缆通过墙 转弯两侧及每隔5m~10m处应设固定点 表13.2.1-2 13.2.2 电缆出入电缆沟 托盘 3 第1款全数检查 并宜少交叉 一般用于路灯 表中数据基本与现行国家标准《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规范》GB 建筑工程中采用直埋电缆的部位大多是在室外 层间净距不应小于2倍电缆外径加10mm 箱 且不得少于1条电缆线路并应能覆盖上述不同的检查内容 电缆在沟内或电气竖井内敷设 13.2.3 当设计无要求时 最下层电缆支架距沟底 金属支架应进行防腐 地面的最小净距 6 箱 其相互间距离是否恰当 并用尺量检查 13.2.3 配电(控制)柜 h为槽盒高度 查阅电缆敷设记录 注 二是增加铝合金电缆的内容 检查数量 为避免不同金属材料间的接触发生晶间腐蚀而作出了相应规定 电缆支架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盘要做固定的要求 最上层电缆支架距构筑物顶板或梁底的最小净距应满足电缆引接至上方配电柜 地面的最小距离不应小于表13.2.1-2的规定 除设计要求外 2 地面的最小净距(mm) 台 应先做电气交接试验 在电缆沟或电气竖井内垂直敷设或大于45°倾斜敷设的电缆应在每个支架上固定 首尾两端 其电缆外径应为所有电缆绑扎在一起时并通过计算后的数值 一是电缆在电气竖井内敷设完毕 电缆的首端 检查方法 箱处以及管子管口处等部位应采取防火或密封措施 台 当电缆直埋于车辆有可能通过的草坪或行人等部位时 观察检查并用尺量检查 合格后再按设计要求做防火隔堵措施 为避免由于泥土回填不当造成直埋的电缆受损 在梯架 无挤塑外护层电缆金属护套与金属支(吊)架直接接触的部位应采取防电化腐蚀的措施 直埋电缆应设标示桩 13.2.2 末端和分支处应设标志牌 13.2.1 全数检查 旨在减少电缆局部受力和电缆端子连接部位的受力 电缆支架层间最小距离(mm) 对电缆的日常巡视和维护检修是否方便以及在电缆弯曲处的弯曲半径是否合理均有影响 焊缝应饱满 防火隔堵是否符合要求 防松零件齐全 电气竖井 9 35kV电缆不应小于2倍电缆外径加50mm 因而支架的安装是关键 检查数量 本条中提及的无挤塑外护层电缆金属护套指的是矿物绝缘电缆的铜或铝金属护套 影响安全而作出本条规定 观察检查 电缆支持点间距(mm) 下应有细沙或软土 对通电后电缆的散热状况是否良好 导管的内径不应小于电缆外径的1.5倍 当多根电缆穿同一导管时 无明显扭曲 位于室外及潮湿场所的应按设计要求做处理 当采用膨胀螺栓固定时 Cable)的支持点的距离不超过1.8m 电缆支持点间距不应大于表13.2.2的规定 表13.2.2 盘处应做固定 其支持点的间距规定与美国《国家电气规范》NEC(2011年版)第330.30-B款的规定是一致的 1 13.2 箱 台 8 整齐 检查方法 3 螺栓应适配 最下层电缆支架距沟底 主要是为了避免电缆沟或隧道或屋面积水影响电缆的正常运行 一般项目 盘时电缆弯曲半径的要求 电缆与管道的最小净距应符合本规范附录F的规定 承力建筑钢结构构件上不得熔焊支架 13.2 检查数量 槽盒及配电(控制)柜 电缆敷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13.2.1 当设计无要求时 电缆的敷设排列应顺直 Clad 施工中观察检查并查阅隐蔽工程检查记录 且各不得少于1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