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所以规定了最多台数 即节约了水费也减少了水处理费用 变流量系统控制 实践表明 换热器配置要求 ·K)/kW的1.5倍 如 2 实现按需供热 室内供暖设计温度18℃计算 如果保证65%的供热量 便于维护管理 但并非万无一失 管理集团往往要求任何情况下热供应100%保障 在保证锅炉具有长时间较高运行效率的前提下 由于供冷通常不涉及到安全性的问题(工艺特定要求除外) ·K)/kW 过多的台数会增加初投资与运行成本 所以强调尽量以水为锅炉供热介质的理念 由于迄今我们对诸如海水 互备性好 既实现了供热系统的承压运行 水量大 循环水泵的耗电输热比的计算方法考虑到了不同管道长度 就应选择高通过性的流道形式与尺寸 应选择高效 应该充分注意此点 计算系数A和B的意义见本规范第8.5.12条条文说明 二次费用高 2 热泵系统水源水温度变化等都可能造成实际换热能力不足 可采用蒸汽锅炉 8.11.12 但必须具有能根据室外空气温度变化自动改变用户侧供(回)水温度 则室内平均温度为6℃左右 在北京 而且因其极佳的安全性 而不锈钢对C1 锅炉房 采用变速调节 这里提出的综合最大热负荷与《锅炉房设计规范》GB 50189的有关规定 又如 可以使热效率提高到100%以上(以低位发热量计算) 而总热负荷又不很大时 而且充分利用了热量 宜设换热机房 该规范同时考虑了生产用热的保障性问题 换热器的总换热量应在换热系统设计热负荷的基础上乘以附加系数 所以此种情况下应尽量考虑采用结构紧凑且易于实现小温差换热的板式换热器 - 节省水泵电耗 容易实现且节能潜力大 因水质与水温往往具有不确定性 水质差 5 表明换热器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余额 所以对于供冷 当换热器的换热能力相对过盈时 此类清洗装置包括 所以建议的安全附加值高些 采用低温热源的热泵空调系统 意味着高投资 以各类地表水为水源的水源热泵机组 理由同8.11.3条第2款的说明 供热量控制装置的主要目的是对供热系统进行总体调节 在哈尔滨 换热机房的设计补水量(小时流量)可按系统水容量的1%计算 26-2010第5.2.16条的计算公式EHR=N/Q·η≤A×(20.4+α·ΣL)/△t整理得出 循环泵耗电输热比应符合下式要求 对于供暖 热泵空调系统 能保证水质“恶劣”时换热器较长时间的高效运行 当采用真空热水锅炉时 减少换热装置的占地面积 水泵在设计工况点的轴功率为N=0.002725G·H/η 中水以及城市污水等在换热表面产生的“软垢”的污垢热阻尚缺乏研究 使用寿命长的换热器 按照本条第3款选择计算出的换热器的单台能力如果大于按照第2款计算值的要求 寒冷地区不应低于设计供热量的65% 4 锅炉额定热效率不应低于现行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 8.11.14 对于供热来说 应计算循环水泵的耗电输热比(EHR) 真空热水锅炉近年来应用的越来越广泛 50041-2008第3.0.7条的概念相似 8.11.9 本条文对锅炉房及换热机房的节能控制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换热介质理化特性对换热器类型 强调最高用热温度≤85℃ 由于工况偏离程度往往较小 调速水泵的性能曲线宜为陡降型 通常不计入灯光设备等得热 对于民用建筑而言 而应兼顾运行管理成本及其对系统能效的影响 设置气候补偿器后 50041-2008第10.2.1条规定 就能实现换热器清洗 所以规定了最少台数要求 地表水水源热泵系统的低温热源水往往C1 由于不同企业生产的气候补偿器的功能和控制方法不完全相同 高温消毒以及冬季空调加湿等必须采用蒸汽的热负荷外 对于“寸土寸金”的商业楼宇必须强调高效 8.11.5 实际上会使得机组的性能无法达到要求 2 有利于提升空调系统能效 《锅炉房设计规范》GB 防止回水温度过低减少锅炉寿命 1 应采用能以紧凑形式实现小温差换热的板式换热器 随室外空气温度的变化随时进行调整 而且节能效果有限 换热机房应设置计量表具 始终保持锅炉房或换热机房的供热量与建筑物的需热量基本一致 敏感 或虽能实现 锅炉低负荷运行时 循环水泵电量宜单独计量 采用冷凝式锅炉可实现节能 给排水清洗设施的设置是为了系统清洁的方便 构造 宜采用能容纳膨胀水量的闭式定压方式或进行除氧处理 锅炉房及换热机房 造成锅炉房容量过大 加之小温差换热时换热器投资高 但当蒸汽热负荷比例大 真空热水锅炉使用要求 换热器污垢清洗 容量配置等关于热源方案的要求 锅炉房及换热机房供热量控制 其中一台因故停止工作时 在选配集中供暖系统的循环水泵时 实际热效率高 8.11.8 3 对于供冷系统来说 8.11.14 1 不受末端空调系统运行状态干扰 而对于水源热泵机组 如水质不佳造成实际污垢热阻大于换热器选型采用的污垢热阻 尽管换热器不大容易出故障 ①使区域热源系统独立于末端空调系统 既加大了投资又可能增加运行能耗 3 利于其运营管理 宜设置免拆卸清洗或在线清洗系统 闭式循环水系统的定压和膨胀方式 与综合最大热负荷相比通常会高20%~40% 8.11.1 换热机房应设供热量 ≤2℃ 锅炉选型困难 强调以其作为确定锅炉房容量的热负荷 由于换热器实际工况条件与其选型工况有所偏离 构造 所以强调与物业管理方沟通 ②利于区域冷热源管网系统的水力平衡与水力稳定 升温时间短 ③降低运行成本 锅炉本体寿命长 只需很少时间 其主要原因是非循环水系统 ④提高了系统的安全性与可靠性 采用城市热网或区域锅炉房(蒸汽 含量较高 全年使用的换热系统中 或考虑同时使用系数 除厨房 而高保障 1 气候补偿器是供暖热源常用的供热量控制装置 锅炉介质要求 城市污水及江河湖海等地表水 8.11.16 不能简单的等容量选型 当蒸汽热负荷在总热负荷中的比例大于70%且总热负荷≤1.4MW时 其余换热器的容量宜满足75%总计算热负荷的需求 锅炉房锅炉总台数不宜过多 补水量 系统补水量可以显著下降 实际运行负荷率不宜低于50% 所以启停热损失较低 由于凝结水回收的系统较大 应符合下列规定 同时考虑到日常管理 这一方面浪费了宝贵的高品质水资源(软化水) 紧凑 能够更多的节省输送能耗 此数值等于国家标准规定的开式冷却水系统污垢热阻0.086(m 设计选型经验表明 换热器的台数不应少于两台 综合最大热负荷确定时应考虑各种性质的负荷峰值所出现的时间 达到最佳的运行效率和最稳定的供热质量 设计人员在具体工程中 2 从低温热源取热时 还可以通过在时间控制器上设定不同时间段的不同室温 系统简洁 本规范关于锅炉房的规定仅涉及锅炉类型的选择 由此基于长期热效率原则确定单台锅炉容量很重要 2 2 锅炉房的设计容量应根据供热系统综合最大热负荷确定 最高用热温度宜小于或等于85℃ 另一方面也浪费了热量 3 当换热介质为非清水介质时 换热器的台数不宜少于两台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特别是对从品位较低的热源取热的水源热泵系统更明显 烟气的露点温度一般在55℃左右 剩余锅炉的总供热量分别不应低于设计供热量的65%和70% 因此本条文提出了回收利用的规定 不同供回水温差因素对系统阻力的影响 8.11 剩余锅炉的设计换热量应符合业主保障供热量的要求 只有小温差取热才能使热泵机组有相对较高的性能系数 即同样系统的评价标准一致 如城市污水处理厂二级水 与蒸汽相比热水作为供热介质的优点早已被实践证明 3 计算出的EHR限值也不同 一台停止工作时 要求将换热器设在独立房间内 所以应考虑安全余量 本条同时提出了关于锅炉房和换热机房应设置计量表具的要求 通过换热器间接供热的优点在于 往往系统复杂 投资偏高 换热机房设置及计量 8.11.10 对于一 二次侧介质均为清水的换热器 非清水介质主要指 ·K)/kW 材质与换热介质理化特性及换热系统使用要求相适应 当供热系统的设计回水温度小于或等于50℃时 8.11.4 8.11.11 热效率会有所下降 本规范有关锅炉房的设计规定仅适用于设在单体建筑内的非燃煤整装式锅炉 并应标注在施工图的设计说明中 蒸汽凝结水仍然具有较高的温度和应用价值 一些工程常常将凝结水直接放掉 本体换热 真空热水锅炉的主要优点为 锅炉房 换热器的选择 作为综合建筑的热源往往会长时间在很低的负荷率下运行 对于变流量系统 是因为设计实践中往往将围护结构热负荷 1 条文中的锅炉热效率为燃料低位发热量热效率 尽管这会增加一些投资 8.11.7 集中供暖系统采用变流量水系统时 2 应设置供热量控制装置 ①回到锅炉房的凝结水箱 由于我国的许多实际工程的冷却水质与美国标准并不一致 应符合本规范第8.5.18条规定 还能够控制一次水回水温度 因此必须指出的是 非清水换热介质的换热器要求 室内的平均温度约为8℃~9℃ 各类在线运行或非在线运行的免拆卸清洗系统 对热媒进行质调节的基本功能 又以等容量选型最佳 选型数据分析表明 高参数汽/水换热就不适合采用板式换热器 计算分析表明 4 几大主要国外(或合资)品牌板式换热器选型计算的污垢热阻取值均参考美国TEMP标准 由于清洁工作相对频繁 其中对空调供冷 见下表 即在传统锅炉的基础上加设冷凝式热交换受热面 8.11.2 所以当系统回水温度低于50℃ 8.11.1 8.11.13 8.11 8.11.9 - ≤3℃ 2 并且将凝结水直接排到下水道还存在其他方面的问题 造成的室温下降 冷热供应量连续5小时低于设计冷热负荷的40%时 还存在“污染”水源水的风险 8.11.15 如 用于板式换热器的免拆卸清洗系统 但保证长期热效率的前提下 供热系统耗电输热比 各台锅炉的容量宜相等 并对水系统的水力工况稳定带来不利影响 8.11.6 换热器宜设在独立房间内 但是对水源水质不佳的热泵机组并非如此 汽水换热器蒸汽凝结水回收利用 水-水换热器宜采用板式换热器 保证散热器恒温阀等调节设备正常工作 剩余换热器的设计换热量应保障供热量的要求 8.11.11 单台锅炉的设计容量应以保证其具有长时间较高运行效率的原则确定 尽管理论上所有类型换热器均能实现低温差换热 分设蒸汽供热与热水供热系统 但灯光设备等得热远大于管道热损失 全年使用时不应少于两台 节省供热量 如果保证70%的供热量 平均1℃变化对性能系数的影响达3%~5% 使烟气中的水蒸气冷凝下来并释放潜热 所以确定锅炉房容量时无需计入管道热损失 2 当换热器表面产生污垢不易被清洁时 燃料消耗量 投资与占地面积均有较大节省 此时换热器材质就不宜采用不锈钢 宜回收利用 8.11.8 宜采用冷凝式锅炉 补水泵设置应符合本规范8.5.16条规定 循环水泵宜采用变速调节控制 常规的水处理与运行管理能保证换热器较长时间的高效运行 会得到较高的季节热效率 确定合理的保障量 式中 其余热负荷应以热水锅炉为热源 8.11.2 由于热容量小 无需拆卸换热器 但若采用壳管类换热器必然体积庞大 但代价极大 锅炉房的设置与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规定外 8.11.3 洗衣 西欧和美国等相继研制了冷凝式锅炉 所以此时统一供热介质 如果能使锅炉的额定容量与长期运行的实际负荷输出接近 50041 能在不中断换热器运行情况下 紧凑 因此不用按照本条第3款的要求执行 因为这样投资节约 后者不但可以降低凝结水的温度 尚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锅炉房设计规范》GB 新风热负荷与生活热负荷的最大值之和作为确定锅炉房容量的热负荷 但考虑到严寒和寒冷地区当供暖严重不足时有可能导致人员的身体健康受到影响或者室内出现冻结的情况 如果直接采用 8.11.7 非全年使用的换热系统中 蒸发温度范围3℃~10℃时 1 当其中一台停止运行时 8.11.5 锅炉房及换热机房 换热器总台数不应多于四台 换热器选择要求 在一些地区(尤其是建设有区域蒸汽管网) 8.11.4 ②作为某些系统(例如生活热水系统)的预热在换热机房就地换热后再回到锅炉房 强制性条文 20世纪70年代以来 通常比非冷凝式锅炉的热效率至少提高10%~12% 此类水源不可避免地会在换热器表面形成“软垢” 回收利用有两层含义 并且对于寒冷地区和严寒地区供热(包括供暖和空调供热) 锅炉房设置其他要求 此处建议取为0.129(m 耗电量的计量表具 技术经济上往往更合理 8.11.3 因此需要定期打开清洗 锅炉房 因为胶垫寿命短 公式(8.11.13)根据《严寒和寒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 2 锅炉房及单台锅炉的设计容量与锅炉台数要求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2 因为末端系统的内部故障不影响区域系统的正常运行 有条件时 是因为真空锅炉安全稳定的最高供热温度为85℃ 燃料为天然气时 宜按表8.11.3取值 保证换热器清洁对提高系统能效作用明显 热水)供热的空调系统 0 8.11.13 故给出了不同系统类型的换热器选型热负荷安全附加建议 汽水换热器的蒸汽凝结水 关于一台锅炉故障时剩余供热量的规定 当采用对系统含氧量要求严格的散热器设备时 几乎不会出现一个换热系统需要四台换热器的情况 而将其作为热负荷的安全余量 因此就不用再乘附加系数 常规的水处理与运行管理很难保证换热器较长时间的高效运行 电机和传动部分效率取平均值η=0.88 当换热介质含有较大粒径杂质时 供暖系统的换热器 考虑到换热器实际工况与选型工况的偏离程度与系统类型有关 闭式运行 但回收期通常不会多于5年~6年 合理地匹配供水流量和供水温度 高档酒店 锅炉额定热效率要求 而对水进行的化学处理 50016的有关规定以及工程所在地主管部门的管理要求 1 材质的确定至关重要 通过换热器进行间接供热 使供水水温或流量等参数在保持室内温度的前提下 1 设计师不能单从初投资的角度考虑换热器选型 锅炉房及单台锅炉的设计容量与锅炉台数应符合下列规定 8.11.12 例如 以室外温度达到冬季设计温度 水泵变频调速技术是目前比较成熟可靠的节能方式 将排烟温度降到40℃~50℃ 供暖及空调热负荷计算中 供暖系统的换热器还应同时满足本条第3款的要求 当然也有学者建议取教科书中河水污垢热阻0.6(m 严寒地区不应低于设计供热量的70% 因此依据气象条件分别规定了不同的保证率 故安全附加建议值较低 用于壳管式换热器的胶球和毛刷清洗系统 而且“软垢”还可能具有生物活性 1 8.11.10 承压供热的特点非常适合作为建筑物热源 实现对换热表面的连续清洁 8.11.6 50045 其类型 换热器的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为便于换热器清洗并降低清洗操作对站房环境的影响 非全年使用时不宜少于两台 不同物业对热供应保障程度的要求不一 通风措施的设置主要为了保证室内的空气环境 与“锅炉+换热器”的间接供热系统相比 一旦换热能力不足还会影响热泵机组的正常运行 负压运行无爆炸危险 锅炉房及换热机房 而有关锅炉房具体设计要求必须符合相关规范和政府主管部门的管理要求 且应设置清洗设施及通风系统 3 又避免了换热器散热损失与水泵功耗